再谈科学殿堂里的居民

事情起于办公室的女同事Laura,上周决定做高能理论后旁听了一次学习小组,是一个韩国人讲超对称破缺,她连超对称是什么都不知道,这个话题自然听得一头雾水;然而听她描述(我没有去)下面有的似乎对话题不感兴趣或早已熟知而私下交谈;有的对一些细节或前提假设等提出质疑,让Laura感到“他们提问的目的是在炫耀自己更聪明,把对方比下去”。Laura还说自己是学习小组里唯一的女生,而且完全听不懂在讲什么,又觉得自己在这样激烈的脑力竞争环境中似乎非常艰难,向办公室的同事描述时,说着说着声音就哽咽了;由此办公室引发了长时间的讨论。
另一个高能理论的男生说到高能理论确实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,而且这种环境也很好地激励着人们,但远不是恶意竞争,比如在公众讨论中,仍然是以尊重与互助为原则——看来他是适应甚至喜欢这样的氛围。
不过根据我对学习小组的印象,我认为Laura的描述强烈地掺杂了个人不安全心理的影响:在他人讨论领域中一个基础的话题时,她甚至一无所知,缺乏归属于研究群体的安全感,潜意识里这种不安全感在他人的讨论与质疑中得到加强,进而做出负面主观评价。从此我感到1:女生对安全感的需求似乎相对更多;2:性别差异使得她对自己提出更多预期,如果不表现出色就会她自己就会感到“预期中的鄙视”。
我想起我在为2005国际物理年写的纪念文章中,引用了爱因斯坦在纪念普朗克60寿辰演讲中描述的科学庙堂中的三类居民:第一类人以科学为生;第二类人从科学思考中获得智力上的快感或炫耀的资本;只有第三类人,他们追求自然的奥秘,是因为获得一种内心的宁静,这种感觉与远离城市的喧嚣,到密林深处追求宁静的动机是一致的。第一类居民占了科学庙堂居民的大部分,他们是技术师、实验员……第二类人或许更多地从事理论工作,他们在脑力竞争中寻求刺激与满足;尽管第三类居民在庙堂中的比例非常少;但是如果有一个天使过来驱走了第三类居民,那么科学庙堂就会坍塌——第一类人会寻求其他谋生职业;第二类人会在其他地方寻求智力快感与炫耀;惟有这第三类居民才是科学庙堂的核心与精神。
描述了爱因斯坦的观点后,我对Laura说,我们要相信这种精神的存在,因为在竞争中,除了第一名,几乎所有人都是失败者;看清楚自己的动机,去寻求并扩大内心对宁静的渴求,生活就会简单地多。
Previous
Previous

人面不知何处去,铁板依旧笑春风

Next
Next

电脑组合全家福